156 7165 8716
027-8731-8677

地址:武汉市杨园街道才林街8号徐东城市广场A座18楼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新闻资讯

湖北省召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专题会议

4月15日,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电视电话会议召开,省委书记蒋超良出席并讲话,强调要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要求,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钉钉子精神落实乡村振兴各项目标任务。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晓东主持会议。


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马国强,省领导梁伟年、李乐成、刘雪荣、万勇在主会场或分会场出席会议。


蒋超良指出,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的政治责任,是确保我省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举措,是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始终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进一步增强使命感紧迫感,扎实推进我省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蒋超良强调,要突出抓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工作,坚持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统筹推进、久久为功,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硬仗,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创建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村;突出质量效益、绿色导向、三产融合、农民增收,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把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的二三产业尽量留在农村,把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就业岗位尽量留给农民;咬定脱贫攻坚目标不动摇,切实抓好巡视整改,集中力量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深入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断创新和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村级组织服务功能,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以土地制度改革为牵引推进农村改革,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推动城市资源向农村流动,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蒋超良强调,要切实加强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组织领导,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各级党委书记要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层层压紧压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责任;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引导农民办好发展产业、庭院美化、清洁卫生、治安群防群治、文明习惯养成、村内公共设施维护等自己能办的事;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钉钉子精神落实乡村振兴各项目标任务,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积极作为、争先进位;广泛宣传推广好典型好经验,讲好湖北乡村振兴故事,营造起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


王晓东要求,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作为根本遵循,带着对“三农”工作的深厚感情,聚焦农村产业这个根本、基础设施建设这个关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这场硬仗,尊重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统筹协调推进各项工作,不摆“花架子”,不搞“花拳绣腿”,不做劳民伤财的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久久为功,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安排落地见效。


省委农办、省发改委、省住建厅和潜江市、京山市主要负责同志在会上作交流发言。


(本文根据会议录音整理了省委农办、省发改委、省住建厅和潜江市、京山市主要负责同志在会上交流发言的内容,以供大家参考学习。)


履职担当加强统筹  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省委农办  省农业农村厅


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时期。省委农办、省农业农村厅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牢记总书记视察湖北时的殷殷嘱托,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切实履行好统筹协调职责,坚决落实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领域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扎实推进我省乡村振兴。


一、深入学习习近平“三农”工作论述,推进乡村振兴能力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经党中央批准,近期即将出版《习近平“三农”工作论述摘编》,我们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一是提高站位抓学习。在全省农业农村系统大兴学习之风,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贯彻活动,强化理论武装,指导工作实践。二是学思践悟促落实。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进乡村振兴的责任感使命感、主动性自觉性,扛起牵头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责任。三是对标对表提素质。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树新风、创一流,争做‘一懂两爱’三农干部”教育实践活动,以优良作风、优秀素质争创乡村振兴的优异成绩。


二、着力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切实扛稳粮食安全的责任。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6500万亩以上、产量500亿斤以上,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提升粮食产能。二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调优调强,调减低质低效水稻、玉米、小麦面积50万亩以上,休耕140万亩,力争水稻、专用小麦等优质率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坚持绿色兴农,新增“虾稻共作、稻渔种养”等绿色高效种养模式面积100万亩。抓住农业科技创新和新型经营主体两个关键,规范提升农民合作社。三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联合体,做优做强农产品加工万亿元产业。挖掘拓展“农业+”功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实施农产品品牌培育“222”行动,重点培育潜江龙虾、蕲艾2个省级核心大品牌、20个区域公用品牌和200个企业产品品牌。四是全力抓好产业扶贫工作。推广“生态+绿色种养业”扶贫模式,每个贫困县形成2—3个扶贫主导产业,所有贫困村都有1—2个农业主导产业,不断巩固脱贫成果。


三、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先行。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决定,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地方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搞建设。二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协调推进“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打好乡村振兴第一仗。全面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广泛开展“三清一改一植”系列活动,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引导农民群众清洁、绿化、美化家园。三是加快补齐发展短板。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公共服务下乡,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四是扎实推进乡村治理。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建设平安乡村。


四、发挥统筹牵头抓总作用,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一是健全完善领导体制机制。深化机构改革,贯彻落实即将出台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推动形成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农村工作机制,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意见。二是树立优先发展政策导向。压实主体责任,推动各地各部门在干部配备、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公共服务等方面采取有力举措,落实“四个优先”要求。三是全面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以土地制度改革为牵引,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大力实施“三乡工程”,激活乡村振兴内生活力。积极配合做好地方立法工作,尽早出台《湖北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为乡村振兴提供法治保障。


我们将按照超良书记、晓东省长讲话要求和会议部署,加强系统谋划、统筹协调、推动落实,围绕“一芯驱动、两带支撑、三区协同”区域和产业发展战略,扎实做好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工作,不断开创湖北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坚持规划引领  推进湖北乡村振兴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乡村振兴,规划先行;百年大业,规划引领。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编制的《湖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已于2018年11月21日经省委、省政府批准印发实施,我们将继续认真履职尽责,与省农业农村厅一起牵头建立协调推进机制,坚持“五抓”,确保《规划》任务落地落实,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在荆楚大地变为现实。


一、抓好地方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编制指导。我委要求各市州县务必于今年年底前,完成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或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在编制过程中做到“四要”。一是要牢固树立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多规合一的理念,统筹考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切实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约束性、指导性、操作性。二是要加强与国家规划、省级规划的有效对接,突出本级乡村振兴规划的重点任务,充分体现本地区规划亮点、项目引爆点和实施的切入点。三是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设计振兴路径,分类推进乡村振兴,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四是要坚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扎实有序推进乡村振兴。


二、抓好乡村振兴重大项目库的建设。经与省直各部门沟通协商,我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设置了12个任务专栏,部署了73项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各地在乡村振兴重大项目库建设过程中,一是要密切跟踪中央和省预算内投资导向,认真谋划乡村振兴战略的投资和项目申报工作。二是要进一步建立完善项目库,建立项目台账和推进机制。三是要坚持抓有效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做到前期项目抓报批、储备项目抓转化、已批项目抓开工、在建项目抓进度,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落地落实。


三、抓好试点示范典型引路。我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推动江汉平原乡村振兴示范区、都市城郊乡村振兴先行区和扶贫片区乡村振兴试验区等“三区”差异化发展。各地按照省级规划抓好试点示范建设,以点带面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一是学习借鉴浙江经验,大力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改善人居环境,重点打造一批示范乡、示范村。二是围绕推进“六谷”建设和壮大“十大千(百)亿特色产业链”,发展壮大乡村产业。2019年省预算内投资安排5000万元重点打造龙虾、茶叶、油橄榄等特色产业,坚持用培育“潜江小龙虾”品牌的成功做法引领全省特色乡村产业发展。三是深入推进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百县千乡万村”试点示范工程,在潜江市、宜都市等5个单位获批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基础上,力争到2022年全省建成30个特色鲜明、融合模式清晰、带动农民增收显著的示范园区。


四、抓好投融资平台建设。目前,我委正会同省农发行编制《湖北省乡村振兴项目融资规划》,拟于今年5月份印发实施,着力探索搭建融资平台,健全“政府增信”机制,明确信贷支持政策,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和银行保险金融杠杆作用。完善并扩大农村产权交易,聚焦“六谷”建设和“十大千(百)亿特色产业链”,以及“三江四山千湖”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城乡“四网”互联互通,为乡村振兴建设提供充足、安全、稳定的资金保障。


五、抓好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我委将参照中办、国办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主要任务分工方案》,提请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对我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推进和实施进行具体分工,做到乡村振兴事事有人抓、层层有人管。我们将和省农业农村厅会同省直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协调推进机制,及时跟踪分工方案年度落实情况。围绕落实乡村振兴湖北样板主要指标任务,建立规划实施考核监督机制,通过第三方适时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工作,确保全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各项任务科学有序推进。


会后,省发展改革委将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政策支持,努力推进《规划》落地落实,为扎实有序推进湖北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打好乡村振兴“当头炮”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当头炮”,是必须打赢的第一场硬仗。我省“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实施以来,省住建厅从讲政治的高度增强“答题”意识,以坚决坚定的行动,迎难而上,尽锐出战,交出了一份绿色“中考”成绩单。


一抓系统谋划。学习浙江经验,坚持试点示范、分步实施,长抓不懈、久久为功。一是服务指导,编制了《农村环境整治技术指南》以及系列“指引”“导则”,明确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方法、路径和要求;二是分类推进,按照基础型、提升型、精品型三个类别,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村庄执行不同的工作标准;三是示范先行,分培育期、创建期、提升期三个阶段开展试点示范,第一批97个村庄已完成培育期建设。中办、国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下发后,我厅报请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实施方案》,将“六大任务”分解为23项具体工作,明确了时间节点和责任单位,实行清单化管理。


二抓项目支撑。全省共谋划乡镇生活污水治理新、改建项目 907个,总投资301.35亿元,采取PPP方式推进。目前,污水处理项目主体工程基本完工,管网基本建成,基本具备通水条件,40%的污水厂开始试运行。3月17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了我省乡镇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全省建成乡镇垃圾中转站977座,85%的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累计完成建设投资75.4亿元。


三抓长效运行。报请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强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维护管理工作的通知》,建立了省级运营奖补、市县财政投入、污水处理收费等一整套运营制度。城乡垃圾治理基本建立起了三套运管体系,即“以填埋为主向焚烧为主过渡”的技术支撑体系,“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一体管理体系,“地方为主、省级奖补、市场参与、农户适当缴费”的经费分担体系。


四抓共建共享。通过“建”“转”“育”“导”“管”,初步建立起“政府引领、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机制。一是“建”,配合地方党委政府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培育农民的主心骨、发展的领头雁;二是“转”,引导农民转变生活习惯,将房前屋后“扫干净、码整齐、保畅通”;三是“育”,组织建筑工匠培训,发动村民自觉参与村庄规划建设、环境整治和运营管护;四是“导”,通过设计下乡、举办乡建大讲堂、组织农民夜校,描绘乡村发展愿景,激发群众参与热情;五是“管”,开展“农户互评”活动,发挥群众“七嘴八舌”的参谋作用、“火眼金睛”的监督作用。各方力量的参与,改善了农村环境,提振了农民精气神,一些村庄实现了从“绿色贫困”到“美丽宜居”的新跨越。


五抓品质提升。坚持“群众为本、产业为要、生态为基、文化为魂”的乡村建设理念,制定了“荆楚派”村镇风貌规划与民居建筑风格《设计导则》,深挖历史古韵,弘扬人文之美,重现田园风光。一些村庄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用废弃的砖瓦砌成沟渠,采用镂空瓦墙打造细部,使村庄变得极富情趣和诗意。目前,我省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3个、名村15个,传统村落118个。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超良书记、晓东省长讲话精神,积极配合农业农村部门,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一是加快工作进度,年前所有乡镇生活污水厂投入运行,实现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二是开展“一把扫帚扫到底,干干净净迎国庆”活动,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全治理;三是开展“擦亮小城镇”行动,今年完成50个示范项目建设,明年小城镇整治在全省推开。


2019年,是乡镇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的攻坚之年。时间节点就是我们工作的坐标。我们将须臾不忘全省人民的期待,举全系统之力,争朝夕之功,铆足干劲,奋力冲刺,以优异成绩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突出产业发展  推动乡村振兴

潜江市委  市政府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潜江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的系列重要指示,落地实施“一芯两带三区”的发展战略,奋力打造江汉平原振兴发展高质量示范区,重点突出乡村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以产业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


一、聚焦规划引领,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坚持产业为要,主攻虾—稻特色产业,出台产业发展20条、品牌建设30条、支持民营经济发展25条等措施,强力推动“走出去”发展战略,做好小龙虾工作的大文章,阔步向“千亿目标”迈进。编制《潜江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35)》,策划项目288个。已争取国开行授信120亿元,启动实施重点项目8个、总投资65亿元。突出市场主体,创新“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利益共享模式,推进土地流转、迁村腾地、规模经营,实现农民增收、集体增利、企业增效,“虾稻共作”亩平纯收益超过5000元,集体经济收入过百万元村新增5个。


二、聚焦“三乡工程”,推动产业提档升级。坚持以“三乡工程”为抓手,推动虾—稻产业规模化、市场化、外向化发展。去年全市虾—稻产业综合产值达320亿元、同比增长39%,带动10万人致富、2万人脱贫。坚持融合发展。一是做大“一产”,整合项目资金18亿元,建成高标准“虾稻共作”基地75万亩;启动实施潜江龙虾“千人计划”,积极推动能人回归、能人外出,“虾稻共作”模式对外扩张,力争全市基地突破200万亩;二是做优“二产”,设立2亿元虾—稻产业发展基金,支持华山、莱克成长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引进泰国正大、福建安井、省交投、周黑鸭等知名投资,小龙虾加工企业达15家、加工能力35万吨,加工出口连续14年位居************;三是做活“三产”,加强产业服务配套,建成潜江龙虾学院、湖北小龙虾交易中心、潜网电商等平台,每年培养龙虾技师4000人,培训农民1.5万人,在全国建设潜江油焖大虾“虾皇”等直营加盟店3000家,小龙虾交易额今年将超过80亿元;做好“龙虾+旅游”文章,高标准建设21万亩虾—稻田园综合体,努力争创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我们坚持科技支撑。建成湖北小龙虾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湖北虾—稻大数据中心、小龙虾良种选育繁育中心、甲壳素技术研发中心,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制发全产业链技术标准18项,开发小龙虾保健产品5项、休闲食品6种、辅料11种,实现“四位一体”全程追溯,潜江虾—稻在部、省抽检中合格率达到100%。我们坚持品牌驱动。推进“潜江龙虾”*********品牌建设,与北京等15个地区45家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潜江小龙虾成为冬奥会小龙虾唯一供应地,即将成为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的特供食品。“潜江龙虾”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驰名商标、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被列为中欧互认免检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宣传广告在央视一套《新闻联播》前黄金时段播出。全国“两会”期间,“潜江龙虾学院”迅速“走红”。今年5月20日,我们将在香港掀起潜江小龙虾的“红色旋风”,馈赠港民;今年6月15日,我们将继续举办第十届潜江国际龙虾节。今年6月份,我们“潜江龙虾,世界共享”的宣传片即将登陆美国时代广场,我们将在联合国办中国“龙虾宴”。


三、聚焦全面振兴,发挥产业带动效应。带动人才振兴,出台招才引智20条,吸引回乡创业人员超过3000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3300家,电商从业人员3万人。带动文化振兴,坚持开展农民文化节等活动,成功举办首届“品虾论稻话丰收”农民丰收节。4月10日,原创剧目《河西村的故事》在北京保利大剧院展演,正在冲刺文华大奖。带动生态振兴,退田退池还湖还湿2万亩,取缔排放不达标企业52家,拆除沿河畜禽养殖场899家,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等称号。带动组织振兴,创新开展“党建+基层治理”,切实关心基层干部,2019年村副职干部待遇人平增加5000元。建立人民调解员制度,每村选聘3—5名乡贤担任调解员,充实基层组织力量,确保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夯实乡村社会治理根基。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这次会议精神,勇于担当作为,全面系统发力,为全省乡村振兴再做潜江贡献。


全域谋划分类推进  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京山市委  市政府


近年来,京山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全域谋划、分类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先后被评为湖北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获批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今年4月初,入选全国20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激励县。


一、确立“三统一”思路,全域谋划美丽乡村。一是统一思想认识。坚持生态优先、一体化发展,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从2016年开始,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二是统一目标定位。按照“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全域推进”思路,每年建设不少于56个村,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建成全域美丽乡村。三是统一规划编制。以村为单位,多规合一,编制村民易懂、村委能用、乡镇好管的村庄建设规划。


二、推行“三个三”标准,分类建设美丽乡村。围绕建强一个组织、做好一个规划、引进一批能人、培育一个龙头、发展一个产业、打造一家电商、制定一套村规民约、营造一个生态宜居环境、完善一套管护机制的“九个一”工作要求,把全市356个村分为基础村、提升村、示范村三类。一是基础村做到“三度”。围绕干净度、整洁度、有序度,立足实际、因村制宜,建设基础村174个。二是提升村注重“三美”。立足生态美、生活美、生产美,坚持原生态环境、原建筑面貌、原文化传承,建设山清水秀、宜居舒适、绿色发展的提升村112个。三是示范村力争“三化”。凸显产业特色化、村容景区化、服务均等化,示范建设产业带动型、村企共建型、乡村旅游型等美丽乡村70个。源泉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马岭村入选中国十大美丽乡村。


三、创新“三种方式”,全面建设美丽乡村。一是抓好推进调度。坚持一季度一拉练,市财政每年列支2300万元,对每季度前三名分别给予奖励。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年终考核结果与干部调整任用挂钩。二是做好结合文章。与“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村庄清洁等重点工作相结合,获评全国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县、全国首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与脱贫攻坚相结合,36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成美丽乡村新亮点。与全域旅游相结合,连片实施“创3A乡村景区计划”,网球特色小镇纳入全国首批体育特色小镇。三是用好改革法宝。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探索的“3342”工作法在全国推广,农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比改革前增长28.6%、22.4%,激发了美丽乡村建设活力。


四、破解“三大难题”,保障支撑美丽乡村。一是破解资金从哪里来的难题。采取财政资金撬动、项目资金整合联动、能人投入带动、群众投资投劳主动“四动”方式,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24.65亿元。其中,市财政列支0.6亿元,整合涉农项目资金10.5亿元,村企结对、部门联村支持0.75亿元,社会资本投入10.3亿元,农民群众筹资2.5亿元。二是破解产业如何发展的难题。强力推动“一县一业”,以“京山桥米”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为核心,支持国宝桥米集团建设百亿企业,打造“荆楚好粮油”。大力推进“一村一品”,培育名优水果、特色养殖、林下经济等特色产业,建成了幸福村、石板河村等30多个产业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一户一策”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全市共有农民合作社1354家、家庭农场915个,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三是破解积极性如何调动的难题。坚持党建引领,“三级书记”一起抓。大力实施“三乡工程”,吸引800多名成功人士回乡兴业,引进中粮集团等58家企业建立产业基地。坚持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湾长理事”全覆盖,厚植淳朴乡风民风,群众满意率、获得感进一步提高。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建设美丽乡村,助力乡村振兴,为推动“一芯两带三区”战略,长抓不懈、久久为功,积极做出京山贡献。